发布日期:2025-03-18 浏览次数:86
为规范集中充电柜的安全使用与管理,防范电气火灾、设备故障及人员伤害风险,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》《安全生产法》及相关技术标准,特制定本规定。
适用范围
本规定适用于企业、园区、社区等场所安装的电动自行车、移动设备集中充电柜的安全管理。
管理原则
坚持“安全第一、预防为主、综合治理”方针,明确责任主体,落实设备巡检、用户操作规范及应急处置措施。
设备选型标准
充电柜须符合国家强制性认证(3C认证)及GB 51348-2019《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》。
配备过压、过流、短路、漏电保护装置及自动断电功能。
外壳采用阻燃材料,内部设置防火隔离单元。
安装规范
独立设置于通风、干燥的专用区域,与建筑物保持安全距离(参考GB 50016《建筑设计防火规范》)。
电缆线路穿管保护,避免与可燃物接触;插座、接口需防水防尘设计。
配备烟感报警装置及灭火设备(如悬挂式干粉灭火器)。
用户操作要求
禁止私拉电线、改装充电设备;充电时严禁遮挡散热口。
充电完成后及时移除设备,禁止长时间超负荷充电(建议单次充电不超过8小时)。
发现设备异常(如冒烟、异味、异响)立即停止使用并报告管理人员。
管理人员职责
每日巡查充电柜运行状态,记录电压、电流、温度参数。
监督用户规范操作,制止违规充电行为。
定期开展安全培训与应急演练。
日常巡检
每日检查设备外观、线缆连接及消防器材有效性。
每月测试漏电保护器、烟感报警装置功能。
每季度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电气安全检测。
故障处理
发现故障立即停用设备,设置警示标识并联系厂商维修。
维修记录需存档备查,严禁带病运行。
应急预案
制定火灾、漏电等突发事件的处置流程,明确人员疏散路线及救援措施。
每半年组织一次应急演练,确保管理人员熟练使用灭火器材。
事故报告
发生安全事故后,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上报主管部门,保护现场配合调查。
责任划分
管理单位对设备安全负主体责任,使用者对违规操作承担直接责任。
违规充电行为纳入信用管理,屡教不改者限制使用权限。
奖惩机制
对及时发现隐患、避免事故的个人给予表彰。
对管理失职或违规操作者依规处罚,情节严重者追究法律责任。
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,由管理单位负责解释及修订。
地方消防、安全监管部门另有规定的,从其规定。
附件
充电柜安全操作规程
应急处置流程图
设备巡检记录表
通过严格执行本规定,可有效降低集中充电场景的安全风险,保障人身及财产安全。建议结合实际情况细化措施,并定期开展安全评估与改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