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25-03-29 浏览次数:107
煤矿智能化建设是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,以下结合政策文件、技术标准及典型案例,为您提供一套可落地的实施方案框架:
安全目标:实现井下危险岗位无人化,将百万吨死亡率降至0.05以下。
效率目标:单井工效提升50%,采煤工作面回采率提高至95%。
技术目标:关键装备国产化率超80%,5G+工业互联网覆盖率达100%。
现状评估:对矿井地质条件、设备老化程度、网络基础设施进行摸底。
方案定制:
薄煤层矿井:优先部署智能掘进机器人+透明地质系统。
高瓦斯矿井:强化智能通风与瓦斯巡检机器人。
露天矿:推进5G无人驾驶矿卡编组作业。
网络升级:
井下部署5G+F5G融合网络,实现采掘面信号全覆盖。
地面建设边缘计算中心,数据处理延迟低于20ms。
感知层部署:
安装多参数传感器(温湿度、瓦斯、矿压),密度达50个/千米巷道。
配备激光扫描仪与惯性导航系统,构建三维地质模型。
智能开采系统:
采煤机搭载煤岩识别算法,截割精度±5cm。
液压支架自动跟机率>90%,实现“三直一平”动态控制。
安全管控平台:
集成微震监测、AI视频分析,灾害预警响应时间<30秒。
部署巡检机器人,替代人工巡检高危区域。
技能转型:
开展“数字矿工”培训,重点培养设备运维、数据分析技能。
与设备厂商合作,建立虚拟仿真培训系统。
试点验证:
选取地质条件复杂的工作面进行无人化开采试验。
迭代优化算法,确保设备协同作业误差<0.5米。
领域 | 技术名称 | 典型应用场景 |
---|---|---|
智能开采 | 采煤机惯性导航定位 | 复杂地质条件下精准截割 |
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 | 支架自动跟机与支护 | |
安全监控 | 多灾种耦合预警模型 | 瓦斯、冲击地压复合灾害预测 |
智能视频分析(行为识别) | 违规操作实时预警 | |
数据传输 | 5G+F5G异构网络 | 井下超大带宽实时通信 |
数字孪生平台 | 虚拟仿真与远程协作 | |
辅助系统 | 无人驾驶矿卡编组技术 | 露天矿24小时连续运输 |
智能供配电系统 | 无人值守变电所自动切换 |
效率提升:
采煤工作面单班作业人数由15人减至5人。
掘进速度提高40%,月进尺突破1200米。
安全保障:
瓦斯超限报警准确率>98%,应急响应时间缩短60%。
设备故障率下降35%,运维成本降低25%。
管理升级:
建成一体化管控平台,实现数据驱动的决策管理。
碳排放强度下降18%,入选国家绿色矿山名录。
国家能源集团保德煤矿:
基于F5G网络实现采放协同,自动截割率达95%,单班产量提升30%。
宝日希勒露天煤矿:
极寒环境下部署无人驾驶矿卡编组,运输效率提高30%,运营成本降低15%。
山东能源转龙湾煤矿:
建成“5G+智能巡检”系统,设备故障预判准确率>90%,检修效率提升50%。
资金筹措:优先申请国家智能化示范煤矿专项补贴(最高可达3000万元/矿),配套地方政策支持。
合作模式:
与华为、海康威视等头部厂商合作,采用“技术入股+效益分成”模式。
联合科研院所共建智能开采实验室,推动关键技术攻关。
通过该方案的实施,煤矿企业可实现从“人工开采”向“智能开采”的跨越,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标杆。